手機:138-2829-8989
地址:湛江市赤坎區尖嘴嶺56號之二
電話:0759-3470188
郵箱:964610845@qq.com


說到中秋,人們自然把它與月餅聯系起來。中秋佳節,人們品嘗月餅,懷舊思鄉,闔望團圓,已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風俗。于是,月餅就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。
遍觀今年國內的月餅市場,從南到北,人們注意到,文化色彩較之過去濃郁,文化品位較之過去大為改觀,一個顯著的特點,就是越來越顯得厚重高雅。這首先表現在包裝的精致典雅與古色古香。從簡易包裝到塑料包裝,從印制精美的紙盒到絕妙精巧的金屬盒,這是月餅文化的一大進步。不少月餅的包裝,用特有的國畫技法描繪出傳統的古典仕女圖、壽星圖、奔月神話傳說圖,又有或明月或青松或鶴或龍,總之用種種富于想象的表現吉祥的長壽的情思的懷念的描繪手段,創造出“中秋佳節倍思親”那團團圓圓的藝術氛圍。然而,創作者似乎覺得僅此還達不到“月餅文化”的最佳效果,便在月餅的名稱上大動腦筋,于是就有了“中華秋月”、“西施醉月”、“嫦娥奔月”、“七星伴月”、“銀河月夜”、“三譚印月”、“八仙賞月”、“彩龍戲月”、“五仁羅漢”、“冰片蓮蓉”、“金惠飄香”之類的極富民族文化色彩的月餅,更有妙者,把包裝與視覺(畫面構圖)、味覺(月餅香味)與聽覺融為一體,把特有的音樂設備裝入輝煌耀眼的金屬器皿中,制造出帶音樂的“音樂七星伴月”餅,把月餅變成了“綜合藝術”,把“月餅文化”及其情調升到極致。
當然,也有不追求豪華型的,更著重于追求文化內涵的深層次,便輔之以詩,常見的是蘇東坡的《水調歌頭.明月幾時有》。也有引用李白的“月光如水水如天,碧天如波夜云軒。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照古時人?!痹倥湟怨诺浒伺畧D,一派古色古香,大有不吃月餅便自醉的感覺。更有創新者,或點化古詩的,如“中華秋月”的“秦時明月漢時關,中華秋月共心田”,就點化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《出塞》中“秦時明月漢時關,萬里征程人未還”句;又如“月餅冠”的“月到中秋分外明,每逢佳節倍思親”則點化于唐代詩人王維的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朱萸少一人?!边@一點化,意思大變,絕對沒有“一輪寒月冷如冰”的孤獨蒼涼。
月餅與詩,月餅與古畫的藝術結合,其詩情畫意蕩漾出一種意境,或空曠高遠,或豪放恬淡,或寧靜纏綿,或歡快祥和……這一切,便構成了“月餅文化”的斑瀾世界,其總主題就在于表達一種情緒:思親、懷念。因而,可以說,吃月餅就是吃一種情緒、情調。